自經區影響的是「台灣製造」的品牌價值

這兩天,自經區的議題持續延燒,前台北市長落選人連勝文(對了你不選總統嗎)跳出來聲援,他說:洗產地不是可以凸顯「MIT」比「MIC」更高級嗎?意思是指,如果廉價的中國產品,透過洗產地的方式,能夠產生更高的銷售價格,不就更凸顯「台灣製造」品牌價值的珍貴?

但是,品牌價值是如此廉價可以被消費的嗎?

舉例: 自經區 對台灣農產品的外銷影響

先不論其他產品,光以農產品來說,台灣的農產品因為極度要求品質,再加上因為耕種面積較小,相對單價比中國農產品高。因此為了保護台灣農業產值與品質,中國有830項農產品是禁止進口到台灣的。

但是如果自經區開放之後,這830項農產品可以堂而皇之的直接透過自經區進口,然後過個水從中國製變成台灣製,透過「MIT」的品牌賣到世界各地。

我們就先不論這830項農產品對於台灣農產品內需市場的影響,在外銷部分,農產品投入生產製成的:油脂、罐頭食品、冷凍食品、調味品、乳製品等加工品,年產值約6096億;這些食品約有799億的出口值。

相信大家看到這邊就知道,若「自經區」通過會對台灣的農產品外銷產生多大的影響。當然,許多事情先談到錢,再來談品牌價值大家會比較聽得進去。

這邊阿肯想再舉一個例子,這例子在我講課的時候常拿出來舉例。

捐鞋救命:自以為的善意 卻產生了惡的結果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某些品牌、企業推動「捐舊鞋到貧困國家」之類的慈善活動吧?透過捐贈舊鞋到某些貧困的國家,讓當地沒有辦法買鞋的人,可以穿到鞋子。乍看之下這是非常棒的善行,但在近年來,有許多國家政府已經透過行政法令禁止或限縮類似的「慈善行為」在當地進行。

這時你一定覺得奇怪,明明是做善事為什麼要禁止呢?

當然,捐鞋給沒錢買鞋的人是善事。但是對於當地的製鞋業者來說,可能就不是好事了。這些免費的鞋子進來之後,原本負責供應內需的當地鞋廠,因為民眾有了免費的鞋子可穿降低購買意願,而減少了銷量。當銷量一減少,產線就會因為產量過剩而產生虧損。當虧損到達一定程度,鞋廠就必須面臨減產甚至倒閉的狀況。

此時,惡性循環就出現了。當這些工廠一倒閉,就會造成原本在工廠工作的人沒辦法維持既有收入,不只人民沒錢,國家稅收也減少,就更不用說什麼做好社會福利建設之類的事情了。

原本「捐鞋救命」之類對企業品牌形象有正面影響的善行,卻造成了這些貧困國家的財政負擔而被明令禁止,這種「以善為出發點的惡行」,無論出發點是否為善意,卻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豈可不慎?

更何況我們都應該清楚「自經區政策」推行的結果,當中國廉價的產品進入自經區,透過洗品牌外銷,不管是營收的面向或者品牌營運的面向,絕對會對台灣各項著重在外銷的產業造成衝擊與負面影響。

一個品牌價值的建立與維護是困難的,千萬不要為了貪圖眼前的利益而毀掉未來的長遠發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