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 A+ 的關鍵:你只是在執行專案,還是在解決專案中人的問題?

有個過去曾經上過我 UX 課程的朋友與我聯繫,提出了他目前在職涯發展上的問題,希望我能夠給他一些意見。他在一家專案型的公司工作,公司手上有幾個規模不小的客戶,公司則依賴客戶的需求完成各種專案而得到營收。

對他來說,有些客戶的專案執行其實可以透過某些方式最佳化,又或者在執行專案的進行過程中,他觀察到了其他的可能性,可以促使客戶的專案發展更有成效,讓專案能夠從 A 到 A+。因此,在專案執行的過程中,他不斷的透過各種方式跟公司內部的專案團隊溝通,又或者是與主管提出建議,企圖讓這些想法能有機會在專案中實踐,為客戶創造更好的成果。

但是,每每他熱情且有把握的向公司內部團隊提案,或者與主管溝通,到最後的結果都是被「勸退」。

公司主管的回答通常是:「以現在的狀況,只要能夠滿足客戶在專案中既有的需求與目標即可,這些可以讓客戶專案成效成長的需求,是客戶自己要去想的。」當然這樣的回答對於他來說,很難接受。畢竟,沒有嘗試怎麼知道客戶真的沒有需求呢?更何況,沒有嘗試,怎麼知道我們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呢?

一次又一次的打槍,讓他心灰意冷,甚至萌生轉換環境發展的想法,但是他又很喜歡目前的工作環境,左想右想不知如何判斷,於是向我訴苦兼提問,希望聽聽我的意見。

看到他的現況,讓我想起剛走入使用者體驗洞察與介面設計的自己。於是我就自己過去的經驗,提供了一些意見給他參考。

專案執行時 從不同的角度
思考每個角色的觀點

首先我先從公司的角度提出思考方向。一家專案型的公司,跟一家產品型的公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每次新的嘗試,對於公司來講的投資成本與回報是否能夠相符的問題。相對於產品型公司投資與成效回報都回歸於公司本身,專案型公司簡單來說,就是「為人作嫁」。

專案執行最後反應的成效好壞與否,都是由委託專案的客戶公司負責盈虧,鮮少有專案型公司需要為客戶負擔盈虧責任的。也因此,對於專案型的公司來說,超過客戶委託專案外的新嘗試,都是一種「負擔」。就算做好了,成效提升了,也鮮少能夠透過客戶得到更多的營收。因此,最好的狀態就是「客戶有需求時再來做這件事,不需要為客戶做更多的事情」,畢竟,多做,專案執行成本就會增加,營收相對就會減少。

另外一方面來說,若由公司向客戶主動提案,客戶的想法可能也會不一樣。

從「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與「被看到能夠做得更好而產生的提案」,這兩者之間對於客戶的思考距離是很大的。對於客戶來說,目前並沒有想到的事,很難透過既有的狀況能夠理解執行後的成效。另外,若是從公司主動提案給客戶,也許客戶的另外一個想法會是:「是因為之前的專案執行的成效並不夠好,所以要用新的方式來彌補嗎?」當產生類似的想法,接下來客戶就算答應了,也會很容易把成敗責任歸於專案執行的公司,而不是客戶本身。

認真說,這樣的責任,對於專案型公司來說,是很難承受的。

執行專案方要如何切入
才能達成 A 到 A+ 的成效?

那麼,可能可以切入的方向是什麼呢?我的見解是,其實我們在執行專案時,解決的不只是「專案本身的問題」,更常需要解決的是「專案委託公司的某些人」以及「內部執行專案過程的某些人」的問題。唯有理解每個人的角色是什麼、期待的是什麼、問題又有什麼,甚至掌握了多少專案的話語權….洞察每個角色,才能真正的理解這個專案應該被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應該達到的目標以及程度又是如何。

當理解了一切,也許就能夠找到更適合的方式來完成專案,同時也可結合自己的想法,找到正確的人對話,提出自己的想法並進行企劃與執行,讓整個專案能夠往自己企圖的方向前進。也更能滿足自己在專案上想要達到的成就。

成就感的滿足不只完美的執行專案
更在解決專案中每個人的問題

其實,從跟他溝通的過程中,我能夠理解的是,他想要達到的是「滿足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感」。但是不斷被公司主管打槍的過程中,成就感逐漸被抹滅,最後變得負面沮喪,認為自己不受公司重視。類似的過程,我自己過去也曾經經歷過。而且過去的我甚至因為不斷被否定,甚至有段時間也否定了自己。

真正問題的關鍵,其實是我並沒有好好的去思考在這專案中的每個角色到底需要被滿足以及能夠提供的是什麼。回頭想想,若我當時有真正洞察到這些問題,也許就能想到轉圜的方法,能夠更圓滑且兼顧各方的推進專案,進而同時達到專案的成效甚至變得更好。

就像打棒球一樣,每個在場上的人,思考的角度與不一定相同,但是對於「贏」這件事情想法都是一樣時,身為場上的的角色之一,該如何思考與行動,就是必須下苦工的地方。專案要達到 A 到 A+ 的關鍵,其實不只是完成專案或者讓專案成效變得更好,而是在解決在專案中的「每個人」的問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