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 UX 課程前需要先了解的一些事 – 寫給現在與未來的學員

自2013年在 MMdc 關鍵數位行銷工作的關係,開始有機會受到邀請到各種場合授課。不管是 UX / UI 課程SEO 課程或者是 EDM 課程,我常常會跟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員互動。

對我比較困擾的是,這些學員有很大一部分對於「學習」的觀念,仍然抱持著一些過去在學生時期的「習慣」,再加上台灣的職場工作環境並不鼓勵「多元性的思考」、「哲學式的思辨」與「科學性的驗證」,因此間接或直接的影響了我與學員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同時也影響了學習的成效。

在此,我想以這篇文章跟現在與未來的學員們「先行溝通」一些我在 UX 課程(其實也包含了其他課程,因為都跟 UX 有關)授課的基本觀念,與個人的教學核心價值。希望能夠透過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們更理解我的教學模式。

UX 是科學 也是哲學

UX 這個名詞出現在這個社會也不過十多年時間,但是過往我們其實已經透過各種方式實踐所謂的「使用者體驗」研究,並且逐一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UX 是客觀的,也是可透過科學研究方式統計與驗證的,我們必須憑藉著過往累積的經驗、客觀的數據與不斷的觀察紀錄,嘗試不斷修正使用者體驗過程,試圖創造對於使用者「當下」最適合的體驗。

過程中我們可能會不斷的推翻自己對於眼前一切「既定事實」的想法,並且不斷思考、辯證,追尋是否有更適合於目前使用者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段艱苦的過程,但是當我們看到使用者因為符合其需求的服務體驗,露出滿意的笑容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UX 課程所學的並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

目前,UX 的研究方法與實踐方式非常多樣,而且會根據各種產業、環境、社會與族群產生各種不同相對應的研究方法。在短暫的課程中,UX 的授課講師無法一次就把這些方法「塞」給上課的學員。

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習得到的知識並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

所以,身為一個 UX 課程的講師,我不會告訴學員「什麼是絕對正確的答案」,而是建立一個框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個可以依循的流程。但是框架本身,也會因為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彈性的延展、限縮甚至是突破。

而我也期待在課程中,學生能夠勇於透過科學化的研究方式,突破既定框架,創造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模式。

學習 UX 的過程 膨脹自己的好奇心很重要

在提到好奇心之前,請允許我譴責目前台灣的教育模式。我認為台灣從以前到現在的教育模式,雖然口口聲聲講求「多元發展」,實際上卻透過各種方式扼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好奇心。不求辯證,鮮少進行討論,考試講求「標準答案」,單一的價值觀,彷彿這個世界只有「一種方式」能夠得到最好的生活….

於是,我們的學生出了社會後,變成了一個習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生活的人。而且,也失去了對於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失去了問「為什麼」的動力。

但我其實覺得,「為什麼」這三個字,對於社會與環境的進步,有著強大的動力。為什麼只有某種生活模式是對的?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不同的生活模式?為什麼這個世界只能夠有一種面貌?

當你不斷的對於身邊的事物產生好奇心,主動提問「為什麼」,並且去思考背後的問題,去挖掘這些答案,你會對於這個世界產生與過往不同的認知,甚至,你會真正的認識你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所以,我鼓勵各位學員,對於自己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嘗試提問「為什麼」,接著透過各種科學的方式去測試、驗證。去挖掘這個世界吧,雖然辛苦,但是你會得到的更多。

這是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別人的成功模式不一定能複製在你身上

呈上,我必須很認真的說,雖然我在課堂中常常會舉很多的例子,告訴大家為什麼這些服務設計案例能夠讓他們創造更大的產值。但是這些例子,對於目前在課程中進行的專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參考範例,請嘗試在合理的範圍內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並且嘗試實作。

在實作的過程中,一定時常會有犯錯的機會。但是不要擔心,學習的過程我們本當不斷的犯錯,因為這些錯誤會讓我們成長,並且從辯證、驗證這些過程找到合理的方法,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

寫在這篇文章的最後

必須很認真的說,阿肯我呢,是個很難搞的人,但是其實人很好,站在講台上就是等著大家問問題的。在課堂上有問題不要害羞,請盡量的問。問問題的方式可以參考以下的文章,也許可以幫助到你提問的脈絡與信心。

延伸閱讀:沒有資源,要如何自學?回覆一個網友的間接提問

返回頂端